​重庆有文“话”·第六弹|跟着电影去“荒野求生”——4部电影教你读懂“荒野精神”(上)
没亲历过荒野求生,但至少应该听说过“荒野求生”。

​重庆有文“话”·第六弹|跟着电影去“荒野求生”——4部电影教你读懂“荒野精神”(上)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04-18

本期文“话”人:南诏二郎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

没亲历过荒野求生,但至少应该听说过“荒野求生”。

跋山涉水、攀岩泅渡,生吃“爆浆蠕虫”……像这样的闹热和噱头,就是荒野求生?

当然不是。

 

一.

 

这个月,第N次被翻拍的电影《野性的呼唤》上映。

这让二郎兴奋了好些天。

这部电影由好莱坞老牌硬汉哈里森·福特主演,导演是曾执导《星际宝贝》《驯龙高手》《疯狂原始人》的克里斯·桑德斯。

2020年版电影《野性的呼唤》海报

阵容很豪华,但更吸引二郎的,是《野性的呼唤》这个IP。

电影改编自杰克·伦敦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自1903年首次出版,此后一个多世纪被多次搬上银幕,堪称“世纪大IP”。

更重要的是,作为荒野文学的扛旗之作,这部小说已经成为荒野文化的一种象征。

作为一种兴起于北美、而后风靡全球的文化流派,“荒野”里有红与黑,有傲慢与偏见,有战争与和平,有国富论,也有悲惨世界。

你我心中,似乎都存在这样一片“荒野”。

她美丽、壮阔,散发着神秘与未知的魅力,寄托了最纯粹的人性,也萦绕着对生命、社会乃至天地宇宙的哲思。

这样的“荒野”,是不是很值得玩味?

今天,二郎特意挑了几部荒野题材电影,邀君一品。

(警告:下文较长,内含剧透)

 

二.

 

《野性的呼唤》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条叫“巴克”的狗。

巴克本是“富二代”,生活在19世纪末的美国南方。它的主人,是当地德高望重的法官米勒。

小说开头,杰克·伦敦这样介绍巴克的身世——它爹是一条体型硕大的圣伯纳犬,它娘则是智商情商都超高的苏格兰牧羊犬。


小说《野性的呼唤》中的一张插图,主人公巴克发泄着“140磅重的愤怒”。来源:视觉中国

有了爸妈基因的加持,巴克生得高大魁梧,一颗狗头也很是机灵。

见巴克身高体壮,法官家的厨子和园丁动起了歪脑筋,偷偷把巴克卖给了狗贩子。

一个经典励志故事的套路,就此展开。

巴克被卖到了遥远寒冷的阿拉斯加,成了一条雪橇犬。其间,它换了好几个主人,在恶劣生存环境逼迫下一路打怪升级,完成了一场又一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逆袭——巴克先是打败雪橇狗队的头犬斯皮茨,当上了狗队的“一把手”;后来,它逐渐融入野生狼群,最终成为叱咤荒野的狼王。

觉得眼熟?这些桥段是不是很像网上忽悠小白的鸡血爽文?又或是犬科动物版的“杜拉拉升职记”?

这么说也没错。

但各位记住,《野性的呼唤》创作于100多年前。能够熟练运用甚至开创今天我们常见的各种“套路”,足见杰克·伦敦的笔力之深。

扯了这么多,为什么说《野性的呼唤》是荒野文化的里程碑?

因为它用一个拟人化的故事,揭示了在文明的滚滚车轮前,人性深处的欲望和挣扎。

在阿拉斯加的冰天雪地里拉雪橇,唤醒了巴克向往自由的天性——今年的福特版电影中,这种天性被具象化为一只毛色黑亮的巨狼。每当巴克遇到挑战或心存迷茫,它就会出现在视线中,给巴克以指引。


杰克·伦敦

随着巴克越来越适应荒野生活,它心中野性的呼唤也就越发强烈。

这时,作为巴克和人类文明联结点的主人,就成为左右剧情发展的关键。

巴克的第二个主人哈尔,是一个典型的淘金者。作为杰克·伦敦笔下人类劣根性的集大成者,他功利、短视、暴虐、不择手段,甚至有一点偏执型心理变态。

哈尔就象征了人性中的“恶”。

如果巴克一直在哈尔手下,要么殒命皮鞭之下,要么提前逃进山林、“跳槽”成野生动物。

但若是那样,整个故事将黯然失色。

让巴克纠结的,是最后一任主人约翰·桑顿。

和哈尔相反,他代表了人性中的“善”。

桑顿也淘金,却是一个“非典型”淘金者。他不会为了金子牺牲自己的狗队,相反,他还对巴克疼爱有加。

在某老版的《野性的呼唤》中,桑顿给巴克缝制了皮鞋,防止它的脚被冻伤;在今年福特版电影中,和巴克一起外出探险的桑顿,甚至在营火旁对爱犬说:“你不是我的宠物”——言下之意,这一人一狗是平等的、相互依靠的伙伴。

桑顿的爱,由此成为巴克对人类世界最后的牵挂。

1972年版电影《野性的呼唤》海报

后来,巴克和桑顿发现了一条满是金砂的小河。桑顿忙着淘金的时候,巴克会跨过小河,跑到对岸的森林里放飞自我。

其间,它勾搭上了一条漂亮的母狼。

对,就是母狼!

凭借高大的身材和狗头里爆表的智商,巴克赢得了母狼芳心,更获得了狼群的尊重。

哈姆雷特说:“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

巴克则说:“继续当狗还是跳槽去当狼王,这也是一个问题。”

当巴克进退维谷之际,杰克·伦敦帮了它一把。

在故事末尾,印第安人(新版改成了利欲熏心的淘金者)袭击了营地,桑顿被杀。狂怒的巴克咬死了杀害主人的凶手,自己也对人类心灰意冷,跟着母狼遁入茫茫雪原,成为了一匹真正的狼。

巴克的故事讲完了。

在生存环境的逼迫下,在内心天性的呐喊中,这条狗的求生之路,展现出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

这就是“野性的呼唤”——一种在壮阔的荒野中,不断开拓进取的生命张力。

 

三.

 

如果说狼王巴克是荒野精神的象征,那么邓巴中尉的故事,就是对荒野与文明冲突的反思。

邓巴是南北战争中的英雄,也是囊获奥斯卡七项大奖的史诗电影《与狼共舞》的主角。

虽说是大英雄,邓巴的心态却很“丧”。

故事开头,因为厌倦战争和死亡,邓巴主动要求调离核心岗位,来到辽阔壮美的西部,驻守在一座偏远要塞管辖下的偏远哨所。

和战场比起来,这里的生活就一个字:闲。

一个人窝在小小哨所,闲得磨皮搽痒的邓巴甚至和一头狼成了朋友,还给它取名“两只白袜”。

后来,他又阴差阳差地结识了来偷马的苏族印第安人“踢跳鸟”和“风中散发”。

面对这些传说中割人头皮的“野蛮人”,邓巴有点怕,同时也有点激动。

电影《与狼共舞》1990年版海报

他怕,是因为他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西部。

那时,西进运动正在高歌猛进。在政府法令的鼓励下,在联邦军队和现代化武器的保护下,来自“文明世界”的殖民者,朝北美大陆的广袤“无人区”一路开拓,把荒蛮的草原、沼泽和森林,变成农场、市镇和种植园。

那是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机、充满了激情与梦想的时代。

那也是一个充斥血腥、残暴和贪婪的时代。

印第安人的命运,就是其中最大的槽点。

作为原住民的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生活在美洲的雨林、草原和群山间。当生存空间不断被“文明”挤压,印第安人和殖民者的矛盾不断激化,一系列冲突由此发生。

因此,邓巴也怕有那么一天,自己的头皮也会被印第安勇士割下。

然而,看到苏族人,他更多的却是激动。

人家跟你们是夙敌,而且还是来偷马的,你激动个啥?

因为邓巴太寂寞、太孤独啦!

在孤独感的驱使下,邓巴开始尝试和苏族人接触。

邓巴。来源:视觉中国

在各种机缘巧合下,他为苏族人提供了北美野牛群出现的情报,苏族人由此抓住了一年里重要的狩猎机会。狩猎过程中,邓巴又秀了一把枪法,进一步赢得了苏族的尊敬。后来,他又取来哨所储存的军火,帮助苏族人击败了入侵的波尼族,成为整个部落的英雄。

其间,他邂逅了同为白人、却被印第安人养大的妻子“站立舞拳”,也拥有了自己的印第安名字:“与狼共舞”。

就这样,邓巴一点点融入苏族,并在粗犷淳朴的部落里找到了想要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邓巴穿着苏族人的衣服返回哨所,却撞见了到哨所换防的士兵。

看到一身印第安行头的邓巴,士兵们认定邓巴叛变,于是把他五花大绑,要送回要塞军法伺候。

幸好,苏族勇士袭击了押送队,救出了邓巴。

侥幸得脱,邓巴却高兴不起来。

深知“文明人”手段的他明白,只要自己还藏在部落,就必会引来联邦军队对部落的血腥报复。

于是,他带着妻子泪别苏族,踏上了漫漫逃亡之路。

邓巴与妻子。来源:视觉中国

短短数十年后,苏族人丧失了世代生活的家园,被驱赶进了狭窄的保留地……

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观众透过“文明人”邓巴的视角,却从“野蛮人”身上体会到了淳朴坚韧的美,一如电影中的北美大草原,广阔、壮丽。

而作为反衬的“文明”——不管是联邦军队的暴虐,还是白人猎手的贪婪——却都显得狰狞、凶残。

如此基调明确的对比,无疑是荒野文化对西进运动乃至整个新大陆开发历史的一次反思。

这样的反思,在《荒野猎人》《最后的莫西干人》等名片中同样振聋发聩。

行,今天就先聊到这。

明天,二郎再跟大伙叨一叨另两部经典荒野电影。



相关阅读:

重庆有文“话”·第六弹|跟着电影去“荒野求生”——4部电影教你读懂“荒野精神”(下)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有文“话”·第六弹|跟着电影去“荒野求生”——4部电影教你读懂“荒野精神”(上)

2020-04-18 19:00:00 来源:

本期文“话”人:南诏二郎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

没亲历过荒野求生,但至少应该听说过“荒野求生”。

跋山涉水、攀岩泅渡,生吃“爆浆蠕虫”……像这样的闹热和噱头,就是荒野求生?

当然不是。

 

一.

 

这个月,第N次被翻拍的电影《野性的呼唤》上映。

这让二郎兴奋了好些天。

这部电影由好莱坞老牌硬汉哈里森·福特主演,导演是曾执导《星际宝贝》《驯龙高手》《疯狂原始人》的克里斯·桑德斯。

2020年版电影《野性的呼唤》海报

阵容很豪华,但更吸引二郎的,是《野性的呼唤》这个IP。

电影改编自杰克·伦敦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自1903年首次出版,此后一个多世纪被多次搬上银幕,堪称“世纪大IP”。

更重要的是,作为荒野文学的扛旗之作,这部小说已经成为荒野文化的一种象征。

作为一种兴起于北美、而后风靡全球的文化流派,“荒野”里有红与黑,有傲慢与偏见,有战争与和平,有国富论,也有悲惨世界。

你我心中,似乎都存在这样一片“荒野”。

她美丽、壮阔,散发着神秘与未知的魅力,寄托了最纯粹的人性,也萦绕着对生命、社会乃至天地宇宙的哲思。

这样的“荒野”,是不是很值得玩味?

今天,二郎特意挑了几部荒野题材电影,邀君一品。

(警告:下文较长,内含剧透)

 

二.

 

《野性的呼唤》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条叫“巴克”的狗。

巴克本是“富二代”,生活在19世纪末的美国南方。它的主人,是当地德高望重的法官米勒。

小说开头,杰克·伦敦这样介绍巴克的身世——它爹是一条体型硕大的圣伯纳犬,它娘则是智商情商都超高的苏格兰牧羊犬。


小说《野性的呼唤》中的一张插图,主人公巴克发泄着“140磅重的愤怒”。来源:视觉中国

有了爸妈基因的加持,巴克生得高大魁梧,一颗狗头也很是机灵。

见巴克身高体壮,法官家的厨子和园丁动起了歪脑筋,偷偷把巴克卖给了狗贩子。

一个经典励志故事的套路,就此展开。

巴克被卖到了遥远寒冷的阿拉斯加,成了一条雪橇犬。其间,它换了好几个主人,在恶劣生存环境逼迫下一路打怪升级,完成了一场又一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逆袭——巴克先是打败雪橇狗队的头犬斯皮茨,当上了狗队的“一把手”;后来,它逐渐融入野生狼群,最终成为叱咤荒野的狼王。

觉得眼熟?这些桥段是不是很像网上忽悠小白的鸡血爽文?又或是犬科动物版的“杜拉拉升职记”?

这么说也没错。

但各位记住,《野性的呼唤》创作于100多年前。能够熟练运用甚至开创今天我们常见的各种“套路”,足见杰克·伦敦的笔力之深。

扯了这么多,为什么说《野性的呼唤》是荒野文化的里程碑?

因为它用一个拟人化的故事,揭示了在文明的滚滚车轮前,人性深处的欲望和挣扎。

在阿拉斯加的冰天雪地里拉雪橇,唤醒了巴克向往自由的天性——今年的福特版电影中,这种天性被具象化为一只毛色黑亮的巨狼。每当巴克遇到挑战或心存迷茫,它就会出现在视线中,给巴克以指引。


杰克·伦敦

随着巴克越来越适应荒野生活,它心中野性的呼唤也就越发强烈。

这时,作为巴克和人类文明联结点的主人,就成为左右剧情发展的关键。

巴克的第二个主人哈尔,是一个典型的淘金者。作为杰克·伦敦笔下人类劣根性的集大成者,他功利、短视、暴虐、不择手段,甚至有一点偏执型心理变态。

哈尔就象征了人性中的“恶”。

如果巴克一直在哈尔手下,要么殒命皮鞭之下,要么提前逃进山林、“跳槽”成野生动物。

但若是那样,整个故事将黯然失色。

让巴克纠结的,是最后一任主人约翰·桑顿。

和哈尔相反,他代表了人性中的“善”。

桑顿也淘金,却是一个“非典型”淘金者。他不会为了金子牺牲自己的狗队,相反,他还对巴克疼爱有加。

在某老版的《野性的呼唤》中,桑顿给巴克缝制了皮鞋,防止它的脚被冻伤;在今年福特版电影中,和巴克一起外出探险的桑顿,甚至在营火旁对爱犬说:“你不是我的宠物”——言下之意,这一人一狗是平等的、相互依靠的伙伴。

桑顿的爱,由此成为巴克对人类世界最后的牵挂。

1972年版电影《野性的呼唤》海报

后来,巴克和桑顿发现了一条满是金砂的小河。桑顿忙着淘金的时候,巴克会跨过小河,跑到对岸的森林里放飞自我。

其间,它勾搭上了一条漂亮的母狼。

对,就是母狼!

凭借高大的身材和狗头里爆表的智商,巴克赢得了母狼芳心,更获得了狼群的尊重。

哈姆雷特说:“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

巴克则说:“继续当狗还是跳槽去当狼王,这也是一个问题。”

当巴克进退维谷之际,杰克·伦敦帮了它一把。

在故事末尾,印第安人(新版改成了利欲熏心的淘金者)袭击了营地,桑顿被杀。狂怒的巴克咬死了杀害主人的凶手,自己也对人类心灰意冷,跟着母狼遁入茫茫雪原,成为了一匹真正的狼。

巴克的故事讲完了。

在生存环境的逼迫下,在内心天性的呐喊中,这条狗的求生之路,展现出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

这就是“野性的呼唤”——一种在壮阔的荒野中,不断开拓进取的生命张力。

 

三.

 

如果说狼王巴克是荒野精神的象征,那么邓巴中尉的故事,就是对荒野与文明冲突的反思。

邓巴是南北战争中的英雄,也是囊获奥斯卡七项大奖的史诗电影《与狼共舞》的主角。

虽说是大英雄,邓巴的心态却很“丧”。

故事开头,因为厌倦战争和死亡,邓巴主动要求调离核心岗位,来到辽阔壮美的西部,驻守在一座偏远要塞管辖下的偏远哨所。

和战场比起来,这里的生活就一个字:闲。

一个人窝在小小哨所,闲得磨皮搽痒的邓巴甚至和一头狼成了朋友,还给它取名“两只白袜”。

后来,他又阴差阳差地结识了来偷马的苏族印第安人“踢跳鸟”和“风中散发”。

面对这些传说中割人头皮的“野蛮人”,邓巴有点怕,同时也有点激动。

电影《与狼共舞》1990年版海报

他怕,是因为他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西部。

那时,西进运动正在高歌猛进。在政府法令的鼓励下,在联邦军队和现代化武器的保护下,来自“文明世界”的殖民者,朝北美大陆的广袤“无人区”一路开拓,把荒蛮的草原、沼泽和森林,变成农场、市镇和种植园。

那是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机、充满了激情与梦想的时代。

那也是一个充斥血腥、残暴和贪婪的时代。

印第安人的命运,就是其中最大的槽点。

作为原住民的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生活在美洲的雨林、草原和群山间。当生存空间不断被“文明”挤压,印第安人和殖民者的矛盾不断激化,一系列冲突由此发生。

因此,邓巴也怕有那么一天,自己的头皮也会被印第安勇士割下。

然而,看到苏族人,他更多的却是激动。

人家跟你们是夙敌,而且还是来偷马的,你激动个啥?

因为邓巴太寂寞、太孤独啦!

在孤独感的驱使下,邓巴开始尝试和苏族人接触。

邓巴。来源:视觉中国

在各种机缘巧合下,他为苏族人提供了北美野牛群出现的情报,苏族人由此抓住了一年里重要的狩猎机会。狩猎过程中,邓巴又秀了一把枪法,进一步赢得了苏族的尊敬。后来,他又取来哨所储存的军火,帮助苏族人击败了入侵的波尼族,成为整个部落的英雄。

其间,他邂逅了同为白人、却被印第安人养大的妻子“站立舞拳”,也拥有了自己的印第安名字:“与狼共舞”。

就这样,邓巴一点点融入苏族,并在粗犷淳朴的部落里找到了想要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邓巴穿着苏族人的衣服返回哨所,却撞见了到哨所换防的士兵。

看到一身印第安行头的邓巴,士兵们认定邓巴叛变,于是把他五花大绑,要送回要塞军法伺候。

幸好,苏族勇士袭击了押送队,救出了邓巴。

侥幸得脱,邓巴却高兴不起来。

深知“文明人”手段的他明白,只要自己还藏在部落,就必会引来联邦军队对部落的血腥报复。

于是,他带着妻子泪别苏族,踏上了漫漫逃亡之路。

邓巴与妻子。来源:视觉中国

短短数十年后,苏族人丧失了世代生活的家园,被驱赶进了狭窄的保留地……

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观众透过“文明人”邓巴的视角,却从“野蛮人”身上体会到了淳朴坚韧的美,一如电影中的北美大草原,广阔、壮丽。

而作为反衬的“文明”——不管是联邦军队的暴虐,还是白人猎手的贪婪——却都显得狰狞、凶残。

如此基调明确的对比,无疑是荒野文化对西进运动乃至整个新大陆开发历史的一次反思。

这样的反思,在《荒野猎人》《最后的莫西干人》等名片中同样振聋发聩。

行,今天就先聊到这。

明天,二郎再跟大伙叨一叨另两部经典荒野电影。



相关阅读:

重庆有文“话”·第六弹|跟着电影去“荒野求生”——4部电影教你读懂“荒野精神”(下)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吴思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