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醇厚汉风

2021-10-12

秦汉以降,成都平原开启“天府之国”2000多年的历史之门。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永川秉山川之灵秀,承“天府”之风范,经济生产及文化生活较前代大有提高。当时在全国范围内盛行的崖葬习俗也传播到这来,并被人们迅速接受,成为汉代永川最为流行的葬俗。一座座开凿在山崖上的墓穴内出土了大量反映汉代生活的实物,成为永川历史的真实见证。

崖墓的开凿

《华阳国志·蜀志》:“有蜀候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做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似石棺,石椁为纵目人家也。”表明巴蜀地区依山而葬,使用石棺的久远习俗。

《后汉书·冯浒传》卷28:“召崖石似室兮,托高阳似养仙。神雀翔于鸿崖兮,玄武潜于婴冥。”这是崖墓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并直接表达了开凿崖墓额动机之一——逝者“升仙”的愿望。

崖墓,古代开凿于上崖或者岩层中的墓葬。其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的沙质岩层由人工开凿成方形的洞穴,然后安葬遗体和殡葬品,从外部看就是一个个深邃神秘的山洞,在中国从战国开始既已存在。汉代修建崖墓之风尤为兴盛,诸侯王陵或者贵族大墓,一般规模宏大,内部结构分墓道、甬道、耳室、中室、后室,并随葬大量精美器物,著名的如满城汉墓和曲阜九龙山汉墓,四川盆地也十分流行崖墓,以乐山地区的麻浩墓地为代表,虽然墓葬形式不如王室、诸侯那样庞大、复杂,但往往数百座聚集在一面山坡上,形成墓地,蔚为壮观。这种墓葬比常见的墓室更具有隐蔽性和安全性。

东汉浮雕双阙出行杂耍伏羲女娲图

该件画像石棺在1987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于永川区冰槽村崖墓群。长197CM,宽85CM,保存完好。

该件画像石棺四周浮雕人物出行、门阙楼阁、人物杂耍、伏羲女娲图案,雕刻精美、保存完好,为研究我国东汉时期时刻艺术及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崖穴寄情

大自然赋予永川无限的财富,汉晋时期的永川人对自然环境也无限感恩和敬畏。他们生前依靠山川养育,死后选择回归山野。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让他们不惜代价开凿崖穴,厚葬逝者,尽行孝道。这些2000年前的随葬品及地面雕塑,给我们再现了当时永川的生活、生产、文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