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瑶(永川区级非遗)
永川的泥与火之歌
在漫长的人类史中,曾有许多事物被认为是族群进步、文明演化的标志,它们的出现,往往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陶器。陶器出现于约1万年前,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分水岭,往前,我们的祖先仍带有动物般的混沌与蒙昧;往后,已经可以望见“文明”与“文化”的曙光。由此可见,从人类早期有意或无意的发明,到成为生活和生产所必不可少的器具,陶器必定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的广大地区,已发现了大量的早期陶器,这些陶器各具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有“四大名陶”: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陶、重庆荣昌安陶。然而事实上,随着历史的前进和时间推移,许多陶器的技艺都没能得到传承,而全国的大部分窑厂、作坊都被废弃,淹没在野草藤蔓中,沦为残垣断壁。永川半山瑶,就曾是其中之一。
在距离永川城区不到10分钟车程,就能看见一座南瓜山,山上有当地著名的制陶中心,名为胡家坳老窑罐厂旧址,至今还完整保留着老厂房和老龙门窑,窑厂里的火光兴旺燃烧了近200年。上世纪90年代,是永川制陶技艺最为繁盛的时期,最鼎盛时有接近10家厂,手工匠人超过100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学习制陶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厂家也一一关停。
胡家坳老窑罐厂在半山腰处,那里有几间紧挨在一起的瓦房,靠近后便能发现房前放置着一块木牌,上面赫然写有“半山瑶”的字样。房屋本身没什么特色,屋前屋后是几棵大树,绿意盎然;而旁边的空地上,正立着几只比人还高的大陶罐。过去,这里也曾一度倾颓、荒废,几乎被人忘记,然而如今,在当代传人周君的努力下,半山瑶已经开始重现生机。
周君正是家族世代制陶技艺的传承人。为了复兴和发扬这一古老的技艺,周君放弃了城市中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跟随父亲学习制陶。将旧厂重新修缮后,周君将父子俩的工作间也设立在了这里,开始学习如何用土陶制作手工茶壶、茶坛、蒸笼,以及本地取材的土锅等生活用具。
想要学好古老的制陶技艺并不容易,从陶土到陶器,需要经过揉泥、拉坯、修坯、上釉、吹釉、烧制、出窑、凉坯、成品等十多个复杂的步骤。此外,制陶还讲究眼、心、手、脚的配合,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
作为永川半山瑶的第五代手工匠人,周君希望发扬永川的“匠心精神”,带领传统的制陶技艺再创辉煌,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与重视。走入周君工作间的茶室,只见里面摆放着烧制好的各式茶壶、陶罐、工艺品和杯子,大都是只看不卖的宝贝。此外,还有上一辈烧制的土陶罐、酒罐、花盆等实用性很强的陶器。
现下,周君的制陶技艺越发纯熟,每月一窑的陶器,往往都在极短的时间里被爱好之人订购。好的市场给了周君信心,也让父亲对他的成果刮目相看。古老的泥与火之歌,正在再次大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