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溉熊氏杆秤制作技艺(重庆市级非遗)
一杆秤上的百年刻度
杆秤,是一种古老的重量计算工具。千百年来,杆秤可算作华夏“国粹”。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杆秤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杆秤是天地良心的标尺,也是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间有杆秤,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杆秤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如今,随着更便捷、精准的现代称重工具的普及,杆秤与绝大多数的古老技艺一样,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有极少数地区还保留有这一制作工艺。重庆市永川区的松溉镇就是如此,这里的松溉熊氏杆秤制作技艺,至今已传承了三百多年。
据松溉镇熊氏杆秤的家族传人介绍,熊氏家族的先祖最早于清代初期,就已经开始制作杆秤,到清末民初时,正是手工杆秤发展的鼎盛时期,熊氏家族的制秤技艺在这时登上了巅峰。时任传承者名为熊兴元,他充分利用杠杆原理,发明了“一杆秤三个支点”的技艺,以至于不用更换不同规格的秤砣,也能精准地测量出大、小型物品的重量。正因如此,熊氏杆秤名声大噪,销量亦是猛增。然而,由于当时的计重单位为十六进制,制作工艺太过复杂、讲究,导致熊氏杆秤在熊兴元一代之后,再次回到了一秤两支点的原始技艺。所幸,松溉镇当地至今仍有一杆保存完好的三点秤杆,其上印有“熊兴元”名款,成为“熊氏杆秤制作技艺”的见证。
此后,熊氏杆秤经历了开办企业、工厂,又黯然倒闭、人员流失的坎坷,熊氏后人仍然坚持继承祖业,默默传承着传统的熊氏手工制作杆秤的技艺,直到如今。
一柄熊氏杆秤的制作极为不易。从材质上看,熊氏杆秤分为骨制和木制两种,前者采用象牙或者牛腿干骨;后者则是采用高树龄的硬杂木,这对木质的要求很高,否则无法支撑足够的重量。在选好材料后,制作杆秤还需要准备十数种工具,再经过刨、磨、淬火、定刻、钻孔、嵌星、上漆、抛光等数十道程序,方而成。
熊氏杆秤所运用的,其实是“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学原理,即利用杆秤、支点和离重点的物理关系,使物品重量反应在杆秤的相应刻度上。而熊氏杆秤上的刻度,从民国时期开始,就已经采用标准砝码,当使用杆秤核定重量时,即使杆秤尾部上下倾斜30°以上,都能灵活自如地恢复水平,不会失准。
一柄小小的熊氏杆秤,既是生活中有无限作用的工具,同时也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它代表的,是我国劳动人民的辛勤和聪明才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