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石小金龙(重庆市级非遗)
龙雩集舞,国泰民安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极其神圣与威严的存在,古人将对龙的崇拜演化为一种图腾和象征,并表现在许多重要的场合以及民俗活动中。舞龙,就是民俗活动中的一种。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舞龙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并随着华人的脚步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在永川双石镇,就有一种独具特色的龙舞——双石小金龙,每逢喜庆节日或者重大事件,就能在当地看到关于它的表演。
“双石小金龙”诞生于清朝晚期。双石镇地处山脉夹谷、河流溪畔,为永川西面第一驿站、通达成渝两地的必经之地,因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商贾往来,旅人如云。既处交通要道、人来人往,双石镇自然起到了加深民间文化交流的重大作用。时值19世纪80年代(光绪年间),舞狮玩龙等文化演艺活动在民间极为盛行,双石镇有舞龙爱好者林培立,逢年过节便拉上三五好友,带上用稻草、木头制成的简易工具,走街串巷给人表演舞龙,以此讨得些许奖赏。
林培立的舞龙技艺一脉相承,到了其孙林时早这一代,已是民国年间。林时早自小跟着父亲游历江湖,学习舞龙技艺,并在祖辈的基础上,开发、编排了许多高难度的动作和技巧穿插其间,使其更具表演性和观赏性。从此,龙上高台。在林时早的传承发扬之下,原来仅在田间地头、下里巴人围观的民间艺术,被搬到了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殿堂,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此外,林时早还收徒传艺,培养了一批舞“小金龙”爱好者。
与传统的大型龙舞相比,“双石小金龙”的特点是“小巧玲珑”——通常情况下,“龙”的长度与舞者的数量有关,两人舞为3米,三人舞则为5米。“龙”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以竹篾、麻线、铁丝绑扎形成龙身,龙头、龙尾单独成型,各部分以绳索连接后,裱糊上纸、布或绸,最后彩绘、装饰,大功告成。
“小金龙”以“八”字舞龙、翻滚为基本动作,再配合上“圆曲”“纹缠”“穿插”“窜跃”等多变、灵活的花样动作,因此极具观赏性与技巧性,表演时往往能吸引大量观众围观喝彩。近年来,在当代传人杨光华以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双石小金龙”蓬勃发展,舞龙队伍不断壮大,已经有近20支队伍、百余人。这些舞龙者年龄从十数岁到数十岁不等,不仅有当地普通百姓,还包括学校、村、街道、机关干部等人员,可谓是全民参与。
如今,“双石小金龙”多次在重庆市区、永川及周边区县举办的大型文艺活动上展示风采,广泛受到好评,是永川民间传统文化中珍贵的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