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泥鳅灯(永川区级非遗)

2022-05-24

彩灯之舞,点亮百年古镇的繁华

广袤的川渝大地,以地形和地势之奇伟险峻而闻名。这里山岭起伏、大江大河纵横,形成了崇拜山水的古老精神文化,因此水中的许多生物,都以图腾等形式成为具象化的象征。板桥泥鳅灯,就是其中之一。

永川板桥镇处于川渝腹地,但凡遇到盛大节日,尤其是在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当天,夜色降临,家家户户的门前院后以及大街上会亮起无数彩灯;紧接着,人们出门上街,提灯游玩。而这些彩灯,都出自当地的能工巧匠之手,他们结合各种传说,将泥鳅、鱼、龙以及各种动植物的形象塑造成彩灯,充分展现了人们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节日的祝福。

据资料记载,板桥泥鳅灯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末民初。当时镇上有一袁姓工匠,不仅能说会唱,还长于书画、手工竹编,尤其是他编扎的一手泥鳅灯,更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一年除夕,有村民听说泥鳅灯有诸多吉祥寓意,便偷偷将袁工匠挂在门口的泥鳅灯取走,转而送给了村中长年不得儿女的篾匠家,不想篾匠妻子当年便喜得龙凤胎。消息传出,篾匠一家、街坊邻居以及袁工匠都大喜过望,为了表达这份喜悦和祝福,人们特意编排了泥鳅灯舞,大家举灯畅游、载歌载舞……

从此,泥鳅灯舞的习俗延续至今,板桥人民仍会在每年春节初一、十五晚上,组织泥鳅灯队伍在锣鼓声中走向老街各个庙,在戏唱坝尽情欢舞,表现村民辞旧迎新的喜悦。而在春节期间的白天,一盏盏泥鳅灯又会在锣鼓伴奏声中下乡,给各家各户拜年。

传统的泥鳅灯舞,共有四种不同规格的道具,从大到小分别是双人舞、单人舞、儿童舞和舞宝,不同的鱼身长度和造型,分别适应其表演的场合和人数。在制作道具时,先用粗篾扎成鱼头、鱼尾主骨架,与竹制把手穿连,再用细篾或铁丝接部位编扎上嘴、眼、鱼须等。骨架成型之后,又在其上裱糊白绸,再进行彩绘,最后将鱼身、鱼头以及鱼尾相连,一盏“泥鳅灯”便制作而成。

在表演泥鳅灯舞时,表演者数量往往从10~16人不等,各自有角色和任务。其中有1人执“纱灯”,提前到主人家门前“贴飞纸”,告之主人家泥鳅灯即将来到;又有2人掌“牌灯”,展示表演者姓名和恭贺新禧的字牌;然后有4至5人敲锣打鼓,渲染热烈喜庆氛围;再有1人主持演出,向迎接泥鳅灯的主人家道福、贺吉利……

最后,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表演的重头戏——4至8人表演的泥鳅灯舞,其动作有“滚宝”“转宝”“逗宝”“摆动”等基础招数,又有“鱼游水”“鱼穿水”“鱼冲滩”“鱼回头”等较为花哨的套路。只见一片灯火绚烂间,数只彩灯腾空起舞、迂回盘旋,配合着表演者的身体上下翻飞,在音乐的伴奏下,板桥镇的数百年历史、繁华都在围观的掌声与欢呼中一一重现。

Img318854200
t01c8465888084987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