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香剪纸(重庆市级非遗)
裁剪生活的祈愿
每年春节前夕,大扫除之后,在自家一尘不染的玻璃窗上贴上大红色的生肖剪纸,是许多人童年回忆中最鲜亮的一部分。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透过剪纸的空隙洒进屋子里,在干净的地板上投射出寓意美好的图案,人们对新年的祈盼和祝福便从剪纸营造出的这片斑驳光影中徐徐展开。
若要追溯中国剪纸艺术的起源,那还真是难以说清。西周的“剪桐封弟”的故事,可能是关于剪纸艺术的最早记载。当然,真要剪“纸”,还得等到纸张发明以后。剪纸作为节日里一种表达喜庆的艺术形式,自汉代纸张发明以来,就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汉代妇女就有使用金箔、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上作为装饰的习俗。到唐代,已有了职业剪纸艺人,若你对他们当年的剪纸艺术感到好奇,如今还有机会在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和藏经洞出土的唐朝五代剪纸中一睹真容。
自古以来,剪纸便是一项在我国民间流传极广的传统工艺,广受平民百姓喜爱。剪纸,就是用剪刀将彩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逢年过节或新婚大喜之日,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壁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立马就被渲染得格外浓郁。不同于书画等“高雅”艺术背后较高的学识门槛,剪纸只需一张纸、一把剪刀,便可由创作者自由发挥,它没有严格的技法和规矩,成本也很低廉,因此具有很强的亲民性。在一天辛苦的劳动过后,剪纸可以作为老百姓闲暇时刻的一种娱乐方式,在对折剪裁之间,寄托他们对于生活的美好祈愿。无论是窗花、鞋花还是枕头花,在这些亲手制作的剪纸作品里,都满载着百姓单纯真挚的心愿:希望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都如节日般喜庆安康。
渝西剪纸自有其特色,它在内容上沿袭了原始图腾的纹饰图样,保留了中国最早的文字艺术符号和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人类学考古价值。此外,渝西剪纸的造型讲究工整对称,线条细腻流畅,有讲述历史传统的装饰图案,也有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剪纸作品,现实意味较浓。我们可以通过剪纸,去揣摩老百姓在过去的岁月里有过怎样的祈盼和祝福。
永川区的民间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多以广大劳动妇女为创作主体,是民间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它经过千年的发展,依旧长盛不衰,甚至愈发兴盛。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剪纸已经发展出种类多样、内容齐全的样式,仍旧在节日、婚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足以看出剪纸在民俗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永川的剪纸艺术中,最有名的要数艺香剪纸。艺香剪纸以黄文氏、黄刚全、姜明均、唐礼茂等妇女为代表,通过母传女、婆传媳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发展出了多种风格和样式。艺香剪纸所用的主要器具是剪刀、纸、布等,有的需要先在纸或布面上勾勒纹样;有的不用先描样,只是比划个大概,或用指甲在纸上掐出个大体纹样,全凭剪纸时那几分钟的灵感和精湛的剪技,手到意到,随手就剪出生动多姿的人物、花卉、狮子、老虎、花鸟等。女性心灵手巧,因此在剪纸艺术中具有绝对的优势,艺香剪纸也是传女不传男。在她们手中,花鸟虫鱼,大自然的一切生物,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在剪刀下呼之欲出。艺香剪纸还专注于传承或翻新古老的剪纸底样,让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她们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信仰》《福》《二龙戏珠》《老虎》《国色天香》《龙》《花开富贵》《金鸡纳福》《四季平安》《五福捧寿》《团花蝴蝶》《雄鸡迎春》《莲里生子》《十二生肖》《老鼠上烛台》等等。
作品《金鸡纳福》,从构思、创意到表现手法都深受好评。画面以扇子为造型,画的主体由一只金鸡构成,“鸡”谐音“吉”,寓意吉祥、吉利;在《西游记》里,鸡还具有镇宅的功能。扇面上还有牡丹花,代表花开富贵。鸡和牡丹,共同寓意平安健康、吉祥富贵、兴旺发达。整幅作品线条明快、流畅又富有情趣,不愧为上乘之作,可以说很好地代表了艺香剪纸的艺术水平。
剪纸艺术不仅要求创作者心到手到、眼明手快,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沉稳耐心的品性。如今,在新闻媒体和文化教育的推动下,人们对于剪纸艺术已产生了广泛的文化认同感。对于许多民间艺人而言,剪纸也已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但人们对于剪纸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仍较为淡薄。事实上,艺香剪纸就已出现后继乏人的困境,亟需得到社会的重视和保护。或许以后,永川区可在中小学开设剪纸兴趣课程,从小培养孩子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加强他们传承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这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耐心品质的有效手段。
千百年来,老百姓仅仅通过手里的一把剪子和一张纸,就剪裁出了千变万化的漂亮图案,用以装饰自己充斥着汗水和苦难的苍白生活。因此,剪纸艺术中还包含着中国百姓那股乐观向上的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我们的祖祖辈辈,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手艺里,寄托着自己对于明天的美好祈盼,剪裁着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样子,满怀希望。如今,轮到我们将这份美好的祝愿传递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