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永川区级非遗)

2022-05-24

从伤痕里开出美丽的花

自古以来,人们都是用笔作画或用刀刻画,而烙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用火烫烙出的痕迹作画。这样一门自带痛感与危险气息的艺术,很像某位祖先无意之中的伟大发明:让火烧出的伤痕蜕变为美丽图案,也可被视为某种生活美学吧。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烙花”“火笔画”“烫画”等,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何为“烙画”?顾名思义,就是用火烧热烙铁后,在物体上熨出烙痕来作画。就本质而言,烙画便是火焰在物体表面灼烧后留下的伤痕。在烙画创作过程中,画家不仅要时刻把握火候和下笔力度,还要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因为一旦落笔,便无法挽救错误。烙画不仅借鉴了中国画中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充分利用火温,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因此,烙画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

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河南南阳一名叫赵星三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转相传,逐渐形成了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的几大派系。据志书记载,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杆上信手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继而又在其他木玩上试验,均获成功,随后潜心研究,琢磨出了一整套烙画工艺。赵星三所作的烙画逐渐成为达官贵族之间礼尚往来的馈赠佳品,颇受皇亲国戚青睐。之后,赵星三又收了四个徒弟,将烙画工艺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传续了下去。

关于南阳烙画的起源,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其中还有这样一段佳话。传说西汉末年,南阳城里有一位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花高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只要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走兽,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人称“烙花王”。传说当年“王莽撵刘秀”,李文曾救过刘秀一命,并送一只烙花葫芦给他作盘缠。刘秀不胜感激,此后历经千辛万苦,也不曾将那只烙花葫芦卖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刘秀查访到李文的下落后,即宣他进京,赐银千两,加封“烙花王”,并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画文化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

刚开始时,烙画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经高温烙烫后,画面上自然会产生不平的肌理变化,因此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后来,烙画家会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等材料上面烙制出各种工艺画。如今,随着绘画工具的改进,人们对火候有了更精确的把握,便开始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进行烙画创作,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艺术形式。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都有较为发达的烙画工艺。

总体说来,烙画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法。烙画家可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与烙烫工艺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小至直径不足一厘米的佛珠,大到几米乃至几十米的长卷,以至大型厅堂壁画,如《清明上河图》《大观园图卷》《万里长城》等,都可进行烙画创作。烙画作品可以充分反映国画山水、工笔、写意的精髓,以及人物肖像、年画、书法、油画、抽象画等不同画种的风格。烙画的题材内容在力求继承传统花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多为古典小说、神话故事、吉祥图案、山水风景等,图案清新,美观大方,且永不褪色。它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永川得以与烙画艺术结缘,还得从贺吉发老先生说起。贺吉发是四川自贡人,中国著名职业烙画家,他为永川培养了十余名烙画弟子,如今为了进一步扩大烙画艺术的影响力,已开设网站进行视频教学。贺吉发老先生的具体技法为阴阳画法,是一种融西欧铜版画、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多画种的特点,结合烙画的独特肌理效应为一炉的特别画法,彰显了贺先生的独特个性。多年以来,他潜心研究自创的人造肌理与天然肌理相结合的独特造型艺术,希望有朝一日达到天人合一的烙画艺术境界。他的弟子基本都在永川,如永川区兴隆小学教师方永强、重庆长江师范学院在校生李俊男等,还有20位永川兴隆小学在校生。如今,永川的部分小学已开展烙画艺术课堂培训,烙画传承人还计划在永川开办烙画普及班和提高班,对烙画艺术进行传承、宣传、推广,培养年轻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贺派”烙画的弟子们已创办相关网站,以便让普通民众更充分地了解这门鲜为人知的艺术,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烙画爱好者,将这门艺术在永川的土地上传承下去。

烙画是物体与物体相撞的偶然艺术,是火与木、火与纸帛的相交相融,它的纹理包含几分天意和几分人意,因此,其中蕴藏着种种机缘巧合和奥秘。当烙画家提笔作画时,就意味着一场冒险旅行的开始。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它将在火焰的灼烧之下,开出怎样美丽的花来。

烙  画——刘洪兵 摄 (1)
烙  画——刘洪兵 摄 (2)
烙  画——刘洪兵 摄 (3)
烙  画——刘洪兵 摄 (5)
烙  画——刘洪兵 摄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