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嫂红豆腐(永川区级非遗)
入口细腻,回味生香
有一种著名的传统美食,它的外观是被辣酱覆盖的红色小方块,堆叠在碗碟里显得小巧而精致;虽然一个“红色小方块”并不大,但人们食用它的方式从来都不是整块即食,而是用筷子轻轻在其外表拨弄,然后露出里面洁白如玉的部分,再“极其吝啬”地夹下一小块放入口中。入口的一瞬间,香、辣、甜……瞬间勾起人的食欲,令人胃口大开。
这种外表鲜红、内里洁白的小方块,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红豆腐”,在我国川渝陕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餐桌上常常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又因为红豆腐是采用新鲜的豆腐制作,经历了发酵、长霉的过程,所以又有“霉豆腐”之称。
会做红豆腐的人很多,但能大规模地制作,并且味道能让所有食客都满意的,却少之又少。正好,“黄大嫂红豆腐”就是“少之又少”中的一个。
说起“黄大嫂红豆腐”,在永川地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来苏镇上有名的红豆腐品牌,黄大嫂红豆腐是确确实实做到了口碑、销量两手齐抓。历史悠久的来苏镇,因北宋时期苏东坡在此食饮、留宿而得名,人文历史底蕴极为深厚;更重要的是,当地是川渝地区难得的平坦地貌,加之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历来都是产粮丰富,尤其盛产高品质的黄豆。黄豆是制作豆腐的主要材料,因此,来苏镇百姓世代便有制作豆腐、腐乳的传统。
由于黄大嫂红豆腐的历史过于久远,早、初期的传承都因资料缺乏而难以进行考证;现如今确切可考的传承系从1931年开始至今,已传承四代人。走入来苏镇的黄大嫂红豆腐生产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房中的一只只古老的传统石磨,这是生产豆腐必不可少的工具。从当地采购来优质的黄豆后,每天都会有工人定量用这些石磨推豆,每只磨每天都会有固定的生产量,方能满足制作豆腐的需求。
要制作上好的黄大嫂红豆腐,需要经过选豆、磨浆、蒸煮、压榨、切块、发酵等必不可少的26道传统工序,消耗漫长时间的生产周期。例如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的第一次发酵,是于冬天在竹篾上铺上稻草,在其上摆好白白的豆腐块,使其长满霉,然后进行第一次入味,再放入坛中密封9个月以上,直到豆腐乳有了足够的蛋白后再取出。直到经历过第二次发酵后,红豆腐才算基本成型,只需要再进一步密封入库,待其完全成熟便可以进入市场销售、供人们使用。
黄大嫂红豆腐的食用特点是入口细腻、回味悠长,在味道鲜美的同时又营养丰富,因此备受消费者喜爱。作为永川区的手工产业代表,黄大嫂红豆腐已入选永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电视台、报纸多次报道。近百年过去,一代代黄大嫂红豆腐的传承人仍在坚持使用传统的工具、手工技艺进行制作,在保留古老风味的同时,还建立了历久弥新而又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


